商鞅,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主导的商鞅变法将秦国从一个边陲弱国迅速带向了统一天下的强国,许多人因此将他奉为楷模,认为他理应受到无尽的敬仰与追崇。商鞅的事迹在历史中被广泛传播,人们普遍认为他的改革思想为国家带来了生机配资炒股真专业,然而,面对这些盲目的崇拜,我的内心却充满了悲凉和沉重。
看着很多人对商鞅疯狂崇拜,我不禁感叹,启发民智的过程是如此艰难。面对如此狭隘的视野和固守的思维,许多人至死都未能走出自己的牢笼。商鞅到底是为谁服务的?从历史来看,他的改革并非是为了改善百姓的福祉,而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他为的,并非是底层百姓的利益,而是通过铁腕手段,迫使百姓充当统治者利益的工具,甚至不惜让这些底层民众成为炮灰。商鞅眼中的底层百姓,几乎是不值得同情的,他们的命运不过是用来成全更高层次政治游戏的一种牺牲品。
展开剩余79%商鞅的变法没有改变自然法则,也没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事实上,他深知人性的丑陋与弱点,却仍然选择利用这些弱点,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就像今天,尽管我们知道一些群体生活困苦,但总有人趁机从他们的困境中获取利益,最终以成功者的姿态享受掌声和鲜花。这种行为,何其可悲。
有些商鞅的支持者认为,他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法治思想,倡导了公平和平等。可问题是,商鞅所实施的法治思想真的是为了民众的福祉吗?他设立的法律能保证民众有申辩的权利吗?在商鞅变法实施时,普通秦民是没有任何辩解机会的,他们的自由被严格压制,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不平等,他的“法治”不过是一种粗暴的管控。
接下来,我们来看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提到的三句话。第一句是:“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这句话表面看似合理,似乎是在讲高人总是孤独的,具有独特思想的人必定会被常人误解。然而,商鞅这句话的背后,却是为自己推行变法辩护的工具。他在说这句话时,实际上是在向秦孝公保证,不要担心变法可能遭遇的抵制,变法的成功是高人所为,凡是反对的人,都是愚昧的。这种话语的本质,是在给自己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掩盖其背后真实的操控意图。
第二句:“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商鞅的这句话旨在强调领导者的睿智与大众的愚昧。他认为领导者是远见卓识的,而百姓只会盲目跟随。这背后的逻辑,是商鞅把自己和权力结构中的上层人物视为“智者”,将普通百姓视为“愚者”,并认为他们无须理解,也无法理解变法的深远意义。这样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压制了民众的声音和权利,且完全忽视了民众的感受。
第三句:“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老百姓不应该参与决策,只关心结果,而真正伟大的人不需要与庸俗之人同流合污。商鞅在这句话中提出了“独断专行”的理念,他认为只有少数精英才有权利做出决策,而普通人则只能接受结果。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集体智慧的否定,是对人民意愿的压制。这种“强人政治”的思想,意味着领导者的意图高于民众的选择,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民主和社会进步的精神。
商鞅的言论和行径体现了极端的等级制度,给普通百姓贴上了“愚者”的标签,强行剥夺了他们的参与权和发言权。这种逻辑为商鞅的法治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对民众的极度压制和剥削。
商鞅的治国思想也体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为了一己私利,利用他人困境,并将其合法化、制度化。商鞅从不把底层民众当作“人”,而只是工具和资源,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了人性之恶,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政治模式。
商鞅的变法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秦国的强大,但从长远来看,它也为秦国的暴政埋下了祸根。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对权力的运用,完全是一种“剥夺性”的法治,而非“服务性”的法治。最终,商鞅虽然通过铁腕手段推进了变法,但他却为秦国带来了更加严苛和无情的统治方式,也为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专制统治提供了一个可怕的范本。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_正规配资平台官方_股票实盘配资平台观点